Search

「我們在這裏沒有大使館」:一位留學生在土耳其體會到的「國際現實」與反思|李蔚文/讀者投書|換日線 - 換日線 Crossing

crime-cimne.blogspot.com

頂著一張妝點著小眼睛、小鼻子、小嘴巴的東亞臉,在土耳其就像是一座移動的聚光燈。坐在餐廳內,周遭的竊竊私語「Çin、Çin(中國)」其實全餐廳的人都聽得見。但何妨,本就是以外國人的身份踏上這片土地。
 
有一天,我與馬來西亞好友 Fatin 一起去吃 İskender Kebap(麵包上層鋪滿烤牛肉,最後淋上熱騰騰的黃油)。正當我搖頭晃腦、興奮地要動刀叉時,土耳其服務生突然問我來自何方。我說「Tayvan(台灣)」,他說:「Çin(中國)」,我愣了一下,以為他沒聽清楚,對著他的臉,四目相接,我說「Tayvan(台灣)」,他又說了一次:「Çin(中國)」。
 
唉喲、原來是演唱會啊!而且觀眾效果給得非常熱情。
 
我抱著「台灣魂不能亡」的態度放下刀叉,向服務生解釋中國是中國,台灣是台灣,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時⋯⋯。

「妳說中文吧?」
「對啊。」
「那妳就是中國人啊!」
該說他推理能力好,還是邏輯差呢?
 
「所以美國跟英國都講英文,他們是同一個國家嗎?」
「再說,台灣人講的中文跟中國人講的中文根本不一樣,而且我們有台語!」

這是我學土耳其文以來講最順的一次。道完,我拾起刀叉忿忿不平地分割冷掉的烤肉,服務生眼看氣氛不對,卻仍堅持拋下「妳講中文就是中國人」這句話才願離去。 Fatin 看我翻了一個大白眼後狂笑不止。

待在土耳其近一年,還未遇過初見面便能正確回答出「台灣地理位置」的當地人。同處亞洲的馬來西亞好友們,多也僅知「台灣在中國的旁邊、日本的下面」,國際交換生們更曾說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話。

圖/Shutterstock

例如國際航班因疫情停飛,巴基斯坦同學對我說:「妳可以坐火車或巴士回台灣啊!」我在腦海裡攤開世界地圖,不管從土耳其向台灣東進或西進,至少會遇到台灣海峽或太平洋其中之一,也沒道理台灣開通海上列車而我不知道吧?原來,她以為台灣在——中國大陸境內的南方。
 
諸如此類的「誤會」可以被原諒與釐清,但眼前這個服務生簡直無理取鬧。

「誤會」可以一笑置之,但不「講清楚」不行
  

上月,台灣「護照正名」決案通過,令我想起了另一件自己曾解釋多次、甚至到了有些習以為常的事。

一次,在規劃黑海旅行時,Fatin 拿著我的護照,指著封面說:「你們是台灣,為什麼寫『Republic of China』?」

又有一次,當馬來西亞好友們參加完馬國駐土耳其大使館的活動後,向我秀出他們在自己國家氣派寬敞的大使館合照。現場除了有民族舞蹈等熱鬧節目外,更讓我眼紅的是,馬國大使館特地將大廚從馬來西亞「空運」來土耳其製作了一席國宴。我吃著她們打包給我的傳統料理,雖然冷掉但還是好吃得令人想哭。

她們問我,過年時台灣大使館在土耳其一定也有活動吧?
 
我澀澀回應:「我們沒有大使館,我們是 Office。」
 
「而且我們唯一的台灣料理是 Office 代表煮的『台式玉米濃湯』,其他都是從維吾爾餐廳叫的外燴,就是我們平常會一起去吃的那間,我稱之為——微・亞洲料理。」雖然我也很愛喝玉米濃湯,但台灣料理不能亡!

上面幾個小故事,或許不少海外留學生都經歷過。若「國際現實」就是如此,而我們或許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,但至少我們自己應該把事情講清楚,好好地「代表我們自己」。

圖/Unsplash

「土耳其爸爸」的故事

庫德族(Kürt)是生活在中東的遊牧民族,也是該區域的第四大族裔(次於阿拉伯人、土耳其人與波斯人)。他們四散在土耳其、伊朗、伊拉克與敘利亞,土耳其境內的庫德族人則主要分佈在土耳其東南部

我的「土耳其爸爸」(接待家庭的家長)是庫德族人,通曉庫德族語(Kürtçe)與土耳其語。停留在這裡的幾個月,我們並去探望過有農場的「土耳其叔叔」家。他們的腔調很可愛,但對我來說是一口非常認真聽也聽不明白的土耳其語。
 
探望的路上,土耳其爸爸車上播著庫德族歌曲,聊天時不時蹦出幾個庫德族語單字。但他的家人卻經常感到一頭霧水——這顯示了庫德族的文化正在消失。至於朋友則是連一句庫德族語也組織的很艱難。
 
想起兒時奶奶說的福州話、外公外婆說的客語、小販說的台語、同儕說的中文、學校教的英文⋯⋯。成長的同時,我也得不停認知自己的位置,並承受著因殘破台語或客語而湧來的「各方指教」。

身份的認同與文化的融合,向來是一段沈痛的過程,不論對個人、族裔,乃至於一整個國家而言皆然。
 
「我們是庫德族,但我們也是土耳其人。」
「如果要保護家人,那就要強大起來。」土耳其爸爸在動盪的年代唸到碩士,成為名校校長,這也是他選擇榮耀阿拉與家族的方式。
 
至今,仍有庫德族在不同的聚集地持續抗爭,亟欲爭取獨立建國的機會。幸運的是相較於庫德族的搖搖欲墜,台灣的國際地位相較之下僅能稱得上是「尷尬」而已;但不幸的是,台灣的政經、黨派、主權、認同⋯⋯仍然持續與中國有著複雜難解的習題。

我想,土耳其爸爸這句話中的「家人」,可以替換成任何我們想保護的對象:文化、民族、國家。

然後,尋著某個契機「強大起來」。

執行編輯:邱佑寧
核稿編輯:張翔一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August 14, 2020 at 09:01AM
https://ift.tt/2Q402HP

「我們在這裏沒有大使館」:一位留學生在土耳其體會到的「國際現實」與反思|李蔚文/讀者投書|換日線 - 換日線 Crossing

https://ift.tt/2N87ShW
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「我們在這裏沒有大使館」:一位留學生在土耳其體會到的「國際現實」與反思|李蔚文/讀者投書|換日線 - 換日線 Crossing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